同頻共振 喚起共鳴(堅持“兩創(chuàng)” 書寫史詩)
期待越來越多的作品朝著既有傳唱度又有創(chuàng)新性,同時充盈正能量的方向努力,發(fā)揮好文藝聚人心、暖民心、強信心的作用
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、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,鼓舞廣大文藝工作者從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方位出發(fā),深刻認識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責任。作為一名音樂藝術工作者,我通過學習重要講話精神,進一步加深了對音樂創(chuàng)作時代性、人民性、創(chuàng)新性的思考。
音樂是時代的產物,任何創(chuàng)作者都離不開時代語境。只有立足時代現實、感受時代之變、把握時代脈搏,才能真正記錄時代之聲;只有觀照人民的生活、命運、情感,表達人民的心愿、心情、心聲,寫出來的作品才能傳之久遠。
我在近年來創(chuàng)作主旋律歌曲的過程中,對此感受頗深。為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《江山如此多嬌》配樂和創(chuàng)作歌曲的時候,我很自然地想到了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》《東方紅》等經典老歌。它們之所以能經久流傳,就是因為唱出了時代的呼聲、唱出了人民的心聲,唱出了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形象。如果以“幸?!睘殛P鍵詞,那么,脫貧攻堅就是讓幸福變?yōu)楝F實的圓夢時刻。為此我寫了《帶著幸福來見你》這首歌曲,以“幸?!睘轭}眼,在與歷史的對話中抒發(fā)戰(zhàn)勝貧困的喜悅,抒發(fā)黨心民心緊密相連的情感。
脫貧攻堅帶來了鄉(xiāng)村巨變,伴隨著鄉(xiāng)村經濟、鄉(xiāng)村旅游的發(fā)展,許多地方都表現出發(fā)掘自身資源、對外展示推廣的主動意識,文藝能在其中做些什么呢?昔日的唐詩宋詞能讓一些地方名揚天下,今天的音樂也可以成為一張文化名片。通過音樂來呈現深厚而多彩的地方文化,這是我創(chuàng)作地域特色歌曲時懷抱的想法。無論是為云南創(chuàng)作的《彩云之南》、為西藏創(chuàng)作的《坐上火車去拉薩》《我和西藏有個約定》,還是為黃山創(chuàng)作的《黃山之約》、為家鄉(xiāng)湖南安化創(chuàng)作的《你來得正是時候》,都旨在通過優(yōu)美的旋律展示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地方文化,并且把日新月異的時代氣象融入其中。
創(chuàng)作這些歌曲的過程,也促使我進一步思考:怎么把我們的民族音樂做得更加現代、更加好聽,讓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音樂在世界舞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,并且能夠廣泛流傳?悠久的歷史、燦爛的文化和豐富的中國故事,是我們創(chuàng)作的寶藏。把這些寶藏挖掘、呈現出來,抵達和走進更多人心中,離不開新的靈感、新的技術、新的手段。把民族元素和具有現代氣息的歌詞、流行性的演繹手法這三者結合起來,是我的一種嘗試。在音樂創(chuàng)作、制作過程中,我深深感到,我們的民族音樂如果能夠加上國際流行的節(jié)奏和表現手法的話,可以吸引更多受眾。
創(chuàng)新是文藝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。由于音樂受眾以年輕人為主,音樂創(chuàng)作者更需要保持一顆年輕的心,保持對潮流趨勢的把握能力,在內容和形式上銳意創(chuàng)新。就以作詞為例,漢語一直處在不斷演變之中,如今90后、00后的表達方式迥異于從前。當下在年輕人中流行的新古風音樂,就是一種以白話文為基底的略帶文言的表達,有鮮明的審美特征,需要詞作者予以關注。央視春晚曾經由年輕歌手演唱了我創(chuàng)作的一首《我和2035有個約》。在這首歌曲中,我用年輕一代的視角寫下了“快把青春充滿電”,展現青年人時不我待的緊迫感,也以“我腦海的芯片終將萬物互聯”,表現飛速發(fā)展的科技進步,并且在編曲中大量運用最有未來感的電音元素。
不同的音樂類型、音樂風格并非涇渭分明,只要能為我們要傳遞的思想和精神服務,都可以借鑒交融,做更多嘗試。就像宋詞那樣,作為當時深受百姓喜愛的藝術形式,它通俗好懂,同時又很講究韻律感,注重用詞,能夠容納豐富的情感,呈現不同的風格。今天的音樂創(chuàng)作也應追求一種雅俗共賞的境界,既能把握宏大的時代主題,又能演繹細致入微的內心情感,兼容不同的表達方式。
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,音樂傳播的途徑和方式正發(fā)生改變。比如近些年隨著短視頻的興起,許多作品是先作為背景音樂被人關注,后被很多人在短視頻中使用,然后才成了有大眾傳唱度的流行歌曲。但不論如何改變,音樂永遠是生活的一部分,永遠為人們所需要。吸引人、打動人、激勵人,音樂藝術有獨特的優(yōu)勢。我們常說“同頻共振”,如果樂音、和弦、歌詞和演唱都能朝著正能量的方向匯聚,那么這樣創(chuàng)作出來的音樂一定能引起強烈共鳴。期待越來越多的作品朝著既有傳唱度又有創(chuàng)新性,同時充盈正能量的方向努力,發(fā)揮好文藝聚人心、暖民心、強信心的作用!
?。ㄗ髡撸汉毋尻枺瑸橹袊魳芳覅f會副主席)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