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谷處處翰墨香
本報記者 張小英
從田間地頭的農民到開出租車的司機,從耄耋老人到五歲娃娃,在平谷,全區(qū)45.6萬人中,有將近十分之一的人能舞文弄墨、恣意揮毫,這在北京都較為罕見。
記者多次前往平谷采訪,發(fā)現無論是學校里,還是公園內,甚至是街邊公告欄中,隨處可見書法作品展示。翰墨書畫,俯拾皆是。
為什么會有如此景象?老北京有句俗話說:“盧溝橋的獅子,丫髻山的碑”。據歷史記載,京畿福地丫髻山的碑刻,在清朝時遍布山間,數量之多難以統(tǒng)計。從清代名震一方的王仲宣、陳景儀等書法家,到當代的王友誼、劉建豐等人,都使書法文化代代傳承。如今,在平谷各鄉(xiāng)鎮(zhèn)、街道、村、社區(qū)、學校有各類書法培訓班125個,可謂處處翰墨飄香。
上周六一早,記者來到平谷區(qū)博物館,走進一層東南角的書畫室,一股墨香撲鼻而來。一節(jié)書法院高級研修班的課程剛剛開始,二十多位學員圍著一面掛滿作品的墻,細細品味。
“這副上款低了,字別打格?!?/p>
“詩有詩的章法,聯有聯的寫法,你把兩個弄混了?!?/p>
“這是行草的落款,篆書不能這么寫……”
正在“品頭論足”的老師,是王友誼先生的入室弟子楊小剛。按照慣例,每節(jié)課之前,都要給所有學員掛在墻上的家庭作業(yè)“挑毛病”。
學員白玉榮聽了老師的評語,有些不好意思把桌上尚未展示的作品掛在墻上。她的丈夫毛永利卻一把奪過來,麻利兒站在凳子上掛好,“讓老師給你點評一下,不然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兒?!?/p>
一旁的朱淑珍,把自己寫的中山王篆書平鋪在教室的桌面上,覆滿全桌。在場的學員紛紛被她的作品所吸引,看后頻頻點頭。“能把中山王‘大樸未雕’的神韻寫出來,真的下了不少功夫?!睏钚傸c評道。
得到老師的肯定,朱淑珍內心充滿喜悅。“八年前,我因為一場車禍,雙腿受傷,落下殘疾。那時候特別絕望,覺得自己變成了百無一用的人,干啥都不行,只能是社會和家庭的負擔?!敝焓缯涓嬖V記者,去年6月,聽說平谷區(qū)實施“中國書法之鄉(xiāng)”提升工程,在區(qū)、鎮(zhèn)、村都免費開設書畫培訓班。從小酷愛書畫的她,第一時間就想報名。
“但我當時內心非常自卑,怕別人嫌棄自己,也怕自己行動不便,給別人添麻煩。”猶豫了幾天,朱淑珍把網上的報名信息反復看了好多遍,在丈夫的鼓勵下,終于報了名?!皼]想到我順利考進了高研班,開始跟著劉建豐和楊小剛老師學篆刻、書法。以前無聊的時間都被填滿了,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,也沒時間去想別的了?!?/p>
憑著三分天賦、七分努力,朱淑珍的書法、篆刻,得到了身邊人的認可?!敖洺S腥苏椅易蹋叶假I最好的青田石,一遍遍刻好后送人?!敝焓缯渥孕诺卣f,“我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個有用的人?!?/p>
早上10點,記者來到金海湖鎮(zhèn)書畫培訓室。推開門,十幾位村民正在俯首弄墨,有的坐著寫大篆,有的站著畫水墨。閑談之中,他們或提起張遷碑,或談到鄭板橋,充滿文雅之氣。書畫室四壁掛滿了書法、國畫作品,墨香四溢。
村民張秀珍正在宣紙上畫竹,一旁沒有任何參照,只見她落筆沉穩(wěn),對章法、布局、線條“胸有成竹”。“畫畫跟疏花剪枝一樣,也是個技術活兒,天天畫、天天琢磨,就能成?!卑装l(fā)蒼蒼的張秀珍今年78歲,精神矍鑠,手里握著毛筆,樂呵呵地給記者介紹,右側正在認真畫山水的人是她的兒子。
“我兒子成家后,沒跟我一塊兒住。他是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,上班特別忙,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時間?!睆埿阏湔f,“他從小喜愛書畫,一直沒機會學。去年鎮(zhèn)里開了免費的書畫班,還有專業(yè)老師指導,我跟他都報了名?;畹嚼蠈W到老,在這里我既能跟兒子團聚,也能學畫畫,多好?!?/p>
看到記者和張秀珍老人聊得正歡,村民李明又激動地遞來一本《金海藝林作品集》?!斑@里面有我寫的一副對聯、畫的一幅金海風光,都獲了三等獎?!崩蠲魇浅鲎廛囁緳C,昨晚一宿沒睡,但為了能在周六上書畫課,特意和同事調班趕過來。
在平谷,這樣的人有四萬多。“金海湖鎮(zhèn)有26個村,有18個村都有書畫班,每個雙休日有600多人來上課。”金海湖鎮(zhèn)文化站長劉滿友說,“筆墨紙硯都是政府出資免費提供的,聘請的老師也是區(qū)里的書畫精英?!?/p>
“我周一到周五在學校里教書法,周六來海子水庫山水文園的書法培訓班,周日去靠山集和滑子村的培訓班,每周如此。”北京市書法家協(xié)會會員傅金東說,“雖然每周只有半天休息時間,但看著學員每天堅持把自己的作品拍下來用微信發(fā)給我,心里充滿了成就感,從來不覺得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