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烈日炙烤的高溫中抽離,一鍵切換到清風拂面的舒爽模式。最近,一些坐擁“冷涼資源”的城市和鄉(xiāng)村,成為不少游客的旅居目的地。不同于短期旅行,旅居更像是一場沉浸式的生活體驗,能靜下心來深度感受當?shù)氐纳酱ň爸?、風土人情。
云南建水的滇南小城,涼爽宜人,當?shù)匾劳卸瑹o嚴寒、夏無酷暑的氣候優(yōu)勢,打造特色的旅居體驗。如今,帶著一身“松弛感”、慢悠悠享受時光的游客,正在成為這里的主流。
當?shù)氐膫鹘y(tǒng)旅館也順勢轉型,升級為集“管三餐、管住宿、管游玩”于一體的旅居酒店,客人們在暑期往往一住就是幾個月。
位于建水縣城西部的團山村,保存著大量明清時期的傳統(tǒng)民居,其獨特的“三坊一照壁”“四合五天井”“跑馬轉角樓”等院落組合形式,集中體現(xiàn)了滇南多民族聚居的典型建筑特色。
絡繹不絕的旅居游客打破了團山村昔日的寧靜,也為村莊帶來了收入。為了保護古村落的原生生活氛圍與歷史文化價值,團山村采用“村企”融合模式,由村委會引入旅游公司運營管理,全體村民共同參與。
鄉(xiāng)親們搖身一變,從村民轉變?yōu)槲穆卯a業(yè)的服務者,足不出戶就能掙錢。而游客們也從匆匆過客變成了村里的“臨時居民”。2025年1至6月,團山村所在的西莊鎮(zhèn)吸引旅居客近兩萬人。
這些遠道而來的旅居客,不僅為當?shù)貛砹艘率匙⌒械南M活力,還會提出改善建議、帶來新想法與新創(chuàng)意,推動當?shù)亟洕畈】蛋l(fā)展。
不僅如此,旅居客們還為當?shù)氐膫鹘y(tǒng)特色產業(yè)注入了新活力。建水紫陶作為我國四大名陶之一,其發(fā)源地碗窯村,已吸引3500多位國內外陶瓷從業(yè)者。在這里,他們一邊旅居,一邊工作,成為“新建水人”。
從旅游,到旅居,再到定居,旅居產業(yè)全鏈條多點開花。2024年,云南建水共接待旅居客12萬人,實現(xiàn)旅居總花費9.6億元。今年上半年,建水縣旅居市場呈現(xiàn)強勁增長態(tài)勢,累計接待旅居游客7.65萬人次,旅居花費11.09億元。
為了保障旅居者能安心旅游、舒心旅居,當?shù)厝轿惶峁┕卜毡U?。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資源開發(fā)處,專門制定了《云南省旅居發(fā)展政府負面清單》,提出了十個方面的支持事項和十個方面的禁止的要求,為全省旅居產業(yè)指明了方向目標、重點任務和具體舉措。
在距離云南建水1900多公里外的河南欒川,另一群避暑旅居者展開了屬于自己的夏日“清涼劇本”。欒川老君山,海拔2217米,夏季平均氣溫約20℃,堪稱絕佳的避暑勝地。
在這里,攝影愛好者可以用腳步丈量高山,用鏡頭記錄時光。進入暑期后,老君山景區(qū)客流量顯著增長,周一至周五平均客流量為1.5萬人次,周末則能突破3萬人次。
最近,親子旅居成為新選擇。在欒川竹海野生動物園,許多熱愛野生動物的家長,特意帶著孩子來這里小住旅居,園內憨態(tài)可掬的大熊貓,吸引游客紛紛駐足。熊貓館不僅裝了空調,還增設噴霧降溫系統(tǒng),既讓“國寶”們舒適度夏,也讓游客在清涼中近距離觀賞。
重渡溝自然風景區(qū)依山傍水,當?shù)厍擅钊诤仙剿糜钨Y源與非遺,每日在7個展演點,不間斷上演110余場非遺節(jié)目,還精心打造了紡織院、土陶坊、竹編坊等10個非遺空間。
欒川重渡溝植物染工坊主理人呂竹林告訴記者,她曾經是一名旅居客,如今卻在這里經營起了印染工坊,既能做喜歡的事、結交五湖四海的朋友,還能把愛好變成工作。據介紹,進入暑期以來,這里每天的游客量平均在9000人以上,民宿入住率也穩(wěn)定在85%以上。
夏日外出旅居,人們在享受清涼的同時,也有不少人追求健康生活,渴望在綠水青山間調養(yǎng)身心。位于欒川縣城西側的陶灣南溝,是一個以健康養(yǎng)生、戶外運動為主題的康養(yǎng)旅居目的地。
在欒川縣養(yǎng)子溝村,有一個20人的“候鳥人”團隊,成員平均年齡70歲。每年夏天,他們都會相約來此避暑康養(yǎng),早已把這里當成了第二個家。
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養(yǎng)子溝村不少民宿為長期居住的游客提供半價服務,進入夏季后,部分民宿更是一床難求。養(yǎng)子溝村黨支部書記王太峰告訴記者,每年7、8月是這里的客流高峰,暑假期間每日接待量幾乎能達到5000人,據往年統(tǒng)計,每年的接待量都不低于20萬以上。
截至目前,河南欒川已有30余處文旅新業(yè)態(tài),50余處鄉(xiāng)村旅游點,300多家精品民宿。從景區(qū)到動物園再到鄉(xiāng)村,河南欒川憑借21℃的夏天,還在不斷探索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購、娛全產業(yè)鏈的聯(lián)動,努力將旅居經濟打造為支柱產業(yè)、民生產業(yè)、幸福產業(yè)。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