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。中秋,是中國人心中共同的情結。圓月,是人們在中秋共同的憧憬;賞月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傳統(tǒng)。中秋望月懷遠,以月寄情,是溫情,是文化,是美味,是追憶……月光映照下,每顆心都蕩漾漣漪,每個人都向往美好,每一次歲月更迭都見證夢想的力量,伴隨著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,融入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。
賞月,中秋節(jié)最具儀式感的民俗。好時節(jié),愿得年年,常見中秋月。中秋之夜,皓月當空,圓如銀盤,亮如明鏡,月亮是當之無愧的節(jié)日主角。拜月、賞月,自古便是中秋的頭等大事。秦淮河泛舟賞月,蓬萊閣看“海上生明月”、大唐不夜城著漢服賞月觀燈……人們熱衷于賞月、燈會、游園等“中式夜游”,在深度體驗歷史文化的“浪漫之旅”,遇見“詩意中國”,邂逅“詩和遠方”。賞月是一種情結,一種文化?,F(xiàn)如今,不僅月餅變得越來越多元、美味、新潮,而且年輕人熱衷穿上傳統(tǒng)服飾逛博物館,解讀一輪明月的“前世今生”,通過諸多富有創(chuàng)意的過節(jié)方式,在日益變化的生活中,古老節(jié)日煥發(fā)濃濃新意。
詠月,中國人獨有詩意美的抒懷。“一年月色最明夜,千里人心共賞時?!敝星锕?jié)是中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中最富詩情畫意的節(jié)日。皎潔的明月盛滿了中國人對故土的依戀、對美好的向往、對幸福的追求。“月到中秋分外明”“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……古往今來,多少文人墨客賞月吟詩,寫下經(jīng)久不衰的千古絕唱,多少炎黃子孫接力奮斗,留下流芳百世的圓夢佳話。同享一片月,共筑一個夢;明月寄我心,同心向未來;皓月當空,家國人和。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之一,中秋佳節(jié)寄予著人們對親情團聚的美好愿望,飽含著對幸福生活的美滿期許,蘊涵著厚重的傳統(tǒng)文化情結。
追月,中國夢張揚青春范的浪漫。今人不見古時月,今月曾經(jīng)照古人。千百年來,明月寄托了人們無限的情懷,有家有國,有夢有愛,從月圓到團圓到夢圓,再到同心圓,一輪明月就這樣拉近我們的距離。今天的中國,攬月傳奇一頁頁書寫,現(xiàn)代化事業(yè)一程程前進。今年,新一代載人飛船“夢舟”完成零高度逃逸飛行試驗,月面著陸器“攬月”著陸起飛綜合驗證試驗取得成功,朝著計劃2030年前實現(xiàn)載人登月又跨進一步。中國探月工程步履不停,續(xù)寫著科技史詩,更揭示著中華民族自立自強、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造的文明基因,演繹著青春洋溢的中國式浪漫,閃耀文化自信,升騰家國情懷。
“乘風好去,長空萬里,直下看山河”。從登上“賞月航班”欣賞更清澈的月亮,到傳統(tǒng)文化與現(xiàn)代科技融合穿越時空“月球漫步”;從“明月幾時有?把酒問青天”的浪漫情愫,到“追著月亮旅行”的幸福行程,望月賞月之余,激蕩家國情懷,向著光榮和夢想,把個人奮斗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(lián)系在一起,跑好歷史的接力棒,用新的奮斗創(chuàng)造新的傳奇。(文/高譚,圖/青聲漫語工作室)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(wǎng)”或“中國西藏網(wǎng)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(wǎng)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