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西藏,尋找“卓瑪”
一首名為《卓瑪》的歌,在大江南北傳唱,
高原女性的美好形象,
伴著歌聲深入人心。
在西藏,
女性常被稱為“卓瑪”,也常被取名為“卓瑪”。
然而,
誰是“卓瑪”?
“卓瑪”是什么模樣?
塑造她們的,又是怎樣的力量?
帶著這樣的好奇,
我們開始了一段在雪域尋找“卓瑪”的旅程。
新生
65歲的德慶卓瑪生活在高原的農(nóng)田邊。
她說,“卓瑪”在傳統(tǒng)藏文化中代表女神。
她猜想,或許起名字時,家里長輩希望自己能夠獲得福氣。
但在童年生活的克松“谿卡”(“莊園”)里,
她是一名沒有自由的農(nóng)奴,
在牛棚中出生,也只配睡在牛蹄子邊。
算上她,家里已有4代人生在牛棚。
她以為她的孩子,也會一樣。
直到1959年,
中國共產(chǎn)黨領導西藏各族人民進行民主改革,
打碎了封建農(nóng)奴制的枷鎖。
德慶卓瑪搬出牛棚,擁有了自由。
她的孩子,和西藏的孩子們,也迎來全新的命運。
耕耘
1969年,在珠峰腳下的日喀則,
一個名叫卓瑪?shù)男∨⒊錾?/p>
她說,母親為自己取這個名字,
是希望她能善良勇敢,無私助人。
后來,這個小女孩成為家里第一代大學生,
逐步成長為西藏自治區(qū)氣象局氣候中心氣候監(jiān)測與評估室的首席專家。
她曾在珠峰腳下的暗夜里掐著秒讀數(shù)發(fā)報,
也曾在藏北的牧場上頂著狂風收集數(shù)據(jù),
耕耘高原氣象,三十年如一日,
是什么讓她一直堅持?
跨越
2006年,25歲的斯朗卓瑪站在剛落成的拉薩火車站站臺上,
迎接青藏鐵路上第一班列車進站。
作為西藏第一代鐵路職工,她永遠忘不了那一天。
曾經(jīng),斯朗卓瑪從家鄉(xiāng)的小山村去縣里上學,
要花3天翻雪山,再站在卡車車斗里顛簸1天。
從北京西藏中學考入西南交通大學后,
她因為返藏路途太過曲折,
來不及回家就直接去學校報了到。
想家嗎?想。
但她更堅定自己的求學志向——
自己將要見證的,是西藏的跨越。
創(chuàng)造
洛桑卓瑪大學畢業(yè)回到拉薩時,頂著“世界超級小姐”的光環(huán)。
2011年,她獲得了第25屆世界超級小姐大賽中國區(qū)總決賽第4名。
但當她告訴媽媽,自己要以模特為終身事業(yè)時,
媽媽和她大吵了一架。
2016年,洛桑卓瑪在家鄉(xiāng)拉薩創(chuàng)立了一家少兒模特和美育培訓機構。
偏見?她要去破除。
沒人做過?她就想當?shù)谝蝗恕?/p>
幾年間,她培訓的學生屢次在國內(nèi)少兒模特比賽中獲獎,
也登上過時裝周的T臺。
但除了這些,她更想讓孩子們知道,
美沒有單一標準,美是自信。
她笑稱,已經(jīng)活成了自己心中“卓瑪”的樣子——
未來
13歲的牧區(qū)姑娘多吉卓瑪愛踢足球,
父母卻告訴她:“女孩子要有女孩子樣?!?/p>
她嘴上不說話,卻依舊報名了學校的足球興趣小組。
她只有一雙硬靴子,放牛時穿,踢球時也穿。
學校建在牧場盡頭的路旁,開設了足球、籃球、旱冰、舞蹈等多個興趣小組。
這天,學校的足球聯(lián)賽就要開始,
多吉卓瑪匆匆吃了飯,準備出發(fā),
媽媽將一雙新球鞋遞到她手里。
穿上新球鞋,多吉卓瑪與男孩、女孩們一起踏上賽場,
海拔4000多米高原上的風,
吹在她泛紅的臉頰上。
賽場邊,觀眾們吶喊著:
“卓瑪,卓瑪,向前跑??!”
從過去到現(xiàn)在,
美麗“卓瑪”一直在被歌唱。
如今,
獨立、自強,以及自由選擇人生的權利和能力,
成為當代“卓瑪”的多彩底色。
這背后,是一個走向新生的西藏,
一個不斷實現(xiàn)跨越發(fā)展的西藏,
一個更加現(xiàn)代、開放、包容的西藏。
在這片熱土上,
將有更多美麗持續(xù)綻放。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(wǎng)”或“中國西藏網(wǎng)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(wǎng)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-
西藏自治區(qū)衛(wèi)健委第十批駐村工作隊出征
近日,自治區(qū)衛(wèi)健委舉行機關第十批駐村工作隊出征儀式。[詳細] -
做完膝關節(jié)手術卓瑪自己走出了手術室
綜合考慮卓瑪?shù)那闆r,該院骨科副主任醫(yī)師黃奇及其團隊決定為她實施“膝關節(jié)單髁置換術”,并邀請了麻醉科共同會診。[詳細]